《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第315章 女皇亦能舞
第315章 女皇亦能舞
甘露殿中,一副朝鮮半島的地圖被推了出來。
依靠著從後世得到的地圖,李世民也繪製了多幅局部的小地圖。
就比如眼前的這個遼東地圖,以後世地圖為底,將如今各郡縣標注其上,再輔以高句麗、百濟、新羅三方的勢力範圍。
李靖端詳了一番後,隨後拿起來炭筆,接連幾筆將唐軍進軍路線給補上了。
如今他們也逐漸習慣了後世的這種軍圖繪法,一個簡單的箭頭便能表示出行軍方向,簡單明了。
李世民一番打量之後,平心而論判斷道:
“若是無百濟之亂,如此多路進軍,勉強尚可。
”
李靖點點頭,雖然從心裡覺得征發的大軍太多,但若是力求穩妥一戰而定,倒也無可厚非。
隨後李靖刷刷幾筆,將百濟的勢力範圍簡單打了幾條橫線,唯獨略過了泗沘城。
於是朝鮮半島的局勢便簡單的呈現了出來。
李靖順便還在倭國的方向標注了一個向西的箭頭。
於是李世民隻能歎了一口氣:
“三足鼎立之勢被破,竟危殆至此。
”
對朝鮮半島局勢,後世稱其為脆弱的平衡,說得倒是沒錯。
就李世民如今掌握的情報來看,高句麗雖然勢大但並不足以吞並百濟和新羅。
百濟的開國者乃是從高句麗奔逃出來的,故而勉強還算是漢家藩屬邦國,而新羅則是朝鮮半島的土人所開之國。
故而百濟和新羅也是貌合神離,而且如今才知這百濟還跟倭國暗中有勾連,那新羅估計也逃不開。
於是李世民皺著眉頭第一次有了掀桌的衝動:
“寸許之地,魑魅魍魎繁多!
”
但李靖手下筆不停,回憶了一番之後,從遼東戰場上拉出來一個箭頭往西:
“那薛仁貴的三箭定天山也在此時。
”
“彼時與薛仁貴一同出擊者還有那蕭嗣業,乃是蘇烈副將。
”
“故而如此看來,應當是有一路人馬由遼東抽調往北地平叛。
”
李靖接連幾筆下來,唐朝整個東北方的局勢便徹底呈現在眾人眼裡。
於是李世民更是歎了口氣:
“若是百濟……不,若是這熊津都督府安定……”
話猶未盡,但其中意思眾人也都清楚。
若是這熊津都督府能內外安定,向北能支援高句麗戰場,往東能砍掉倭國伸出來的爪子,同時還能鉗製新羅,整個半島的局勢或能解開。
但如今……
“這倭國女皇,野心昭昭。
”
李世民拍案冷笑:
“朕有生之年,定要將其擒於殿下,讓其親口給朕述說欲征中國之志。
”
有野心不要緊,他最喜歡打的就是這種。
最重要的,竟還是個少見的番邦女皇。
不得不說,李世民現在對倭國的興趣又增了不止一籌。
【一紙詔令下來,白身的劉仁軌被重新啟用。
而隨著詔令一起被送來的還有李義府的手令,他隔空遙令泗沘城守將劉仁願尋個由頭,想辦法以軍法處死劉仁軌。
不得不說李義府對劉仁軌真是愛得深沉,堪稱是如影隨形了。
劉仁軌,劉仁願,聽起來像是骨肉兄弟,但實際上半毛錢關系都沒。
劉仁願的祖上是劉淵,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建立了前趙的那位,也稱漢趙,畢竟匈奴劉也是劉,那匈奴漢也是漢嘛,沒毛病。
面對宰相的隔空要求,劉仁願非常無語,乾脆就沒理會。
畢竟熊津都督府眼看就要名存實亡了,這會兒還搞窩裡鬥?
能不能有點志氣?
劉仁願曾任李世民親衛,史書記載他曾為了護佑皇帝,空手與猛獸搏鬥生還,並且為人剛正,雖然沒能力在朝廷裡跟李義府明著作對,但也沒興趣給李義府當狗,故而並沒有加害劉仁軌。
而在旁邊的新羅,態度也很曖昧。
在被高句麗和百濟聯手毆打的時候,新羅對唐朝那是要多舔有多舔,可如今唐軍來到朝鮮半島幫新羅擺平麻煩之後,新羅反倒和他的大唐爸爸生疏了。
面對唐軍和百濟復國軍打生打死,新羅率先撤出戰場冷眼旁觀。
面對李治要求救援唐軍的命令,新羅王派了數百人去敷衍了事。
蘇定方命令新羅按照事先約定一起進攻高句麗,新羅王雖然派出了軍隊,但這支軍隊每戰必逃,打完還伸手跟唐軍要賞賜要糧草,整得蘇定方非常火大,南線進展相當緩慢。
而在同時推進的另一場戰役中,雖然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很靚仔,但薛仁貴的主將鄭仁泰輕功冒進,讓一萬多唐軍精騎葬身暴雪依然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已經被薛仁貴打散的鐵勒九姓又有聯合起來的趨勢,於是李治急令鐵勒九姓出身的契苾何力前往平叛。
契苾何力此時是高句麗戰場北線的主帥,在被調走之前領軍連勝已經打到了平壤城下,但一封詔令下來,契苾何力撤退,高句麗松了一大口氣。
主帥的撤退讓唐軍北線出現了空檔,天天在棒子電視劇裡射二鳳眼睛的淵蓋蘇文抓住了機會,以優勢兵力圍殲唐軍,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與其率領的五千白族子弟軍和十三個親子死戰不退,殉國。
北線受挫,南線不順,新羅心懷鬼胎,倭國虎視眈眈,百濟復國軍還在努力搞事,可以說朝鮮半島已經亂成了晉西北。
開戰之初的高宗雄心勃勃,但如此糜爛的局勢已經讓高宗身心俱疲,再加上天降大雪,撤軍就變得理所應當了。
不僅如此,打下來的百濟高宗也不打算要了,命令劉仁軌不必堅守,退入新羅國和新羅王商量怎麽撤軍吧。
但劉仁軌覺得,唐軍來之前朝鮮半島就是三足鼎立,唐軍走了百濟復國,那朝鮮半島還是三足鼎立,咱唐軍不是白來了嗎?
於是劉仁軌堅守不退,然後用一封長信讓高宗重新支棱了起來。
劉仁軌的意見很簡單,堅守待變就行,而且他實在信不過新羅王。
對方打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算盤實在太響了,崩到他臉上了都。
劉仁軌的判斷很快就得到了應驗:倭國出兵了。
】
孔明歎息一聲: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
“這高宗苛減軍功緻使這百濟局勢糜爛。
”
“那鄭仁泰貪功冒進使高句麗得以喘息。
”
搖搖頭,孔明不太清楚那不克而還的蘇定方是否後悔過在泗沘城的縱兵劫掠。
雖有千般借口能夠辯解,但……滅百濟乃是開疆拓土,是要讓其民也為漢民,不歸其心,談何開疆拓土?
想到此,孔明看向張飛的眼光倒是有點讚賞:
到了雍涼之後能夠迅速注意到漢羌的衝突,翼德較之往日,已不同矣!
“如此算來。
”
另一邊張飛都驚了,拍著龐軍師肩膀道:
“這高句麗竟連敗三帝?
”
龐統皺眉摸著肩膀,仔細想了一下,也是歎息道:
“本以為大軍開赴,是要畢十年之功於一役。
”
“結果戰前不察軍情,戰時事端不絕,激戰正酣時抽調大將。
”
“翼德此前說,這李治最大問題就是偶爾不理智,如今看來確實如此。
”
“首尾兼顧,首尾皆不顧矣。
”
說到此,龐統倒是有點可惜:
“假若那蘇定方領軍能克制一下,假若那高宗遴選平北胡主將能再慎重一些,或許……”
龐統不由得想象,若是這唐能此戰既定,在朝鮮半島不至於靡費人力,或許這唐的歷史能變得不一樣一些?
孔明並不這麽認為,看似偶然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系列頻發的問題。
軍功的短缺,勳貴子弟的德不配位,當朝天子的戰略眼光缺失等等。
孔明覺得幾乎每一個問題都能夠寫長文探討,並讓後來者引以為戒。
但提筆寫了幾筆之後,孔明便反應過來,唐朝並未大漢之過錯為戒。
提筆呆愣半晌,孔明歎了口氣將拿起來的筆重新放下。
單單指望後人引以為戒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唐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而想要從本上解決問題,此前光幕已經說過多次了:
“不進則退,世事之常。
”
工學,算學,醫學,書文之學,皆需進,也就是後世的常說的進步之詞。
這一刻孔明感覺自己對問題看的也愈發通透了。
一旁的劉備摸著下巴,回想著劉仁願的履歷,心中倒是還覺得頗為奇妙。
匈奴漢也是漢?
不,既然已經尊漢,那就是漢,而非匈奴。
居夷狄而尊華夏者,乃華夏也。
……
李世民歎了口氣,感覺自己看著這個戰局真的是在乾著急。
剛滅百濟旋即就要攻高句麗,他嫌太冒進。
四路大軍水陸並進,他嫌募兵過多。
戰時調將導緻龐孝泰身死,他都想直接鑽到光幕裡將兒子推開:會不會指揮?
讓朕來!
但最終,李世民也沒忘了這是自己皇子,不都是自己教的嗎?
這一刻李世民倒是再次感受到了,教兒子真難。
不過至少有些地方做的也還行,李世民看了劉仁軌一眼。
比如對罪臣的啟用,並且還能知言納諫。
這一刻他想起來那玄宗時的封常清,相較而言,皇子治做的應當已經算是不錯了吧?
工作上的原因,今日遲了,抱歉。
以及這一期主要聊的是航海和科學相關,現在屬於前置,盡量不拖遝。
(本章完)